“嫦娥之父”叶培建:从事航天50载,回忆那次发射,至今心有余悸

    2022-10-14 7
核心提示:2000年,“资源二号”01星发射后前两圈环绕地球一切正常,到了第三圈姿态突然都乱了。正在吕梁往西安赶的叶培建总师接到电话,顿时泪流满面,心里想:我希望车从山上掉下去,把我摔死。

2000年,“资源二号”01星发射后前两圈环绕地球一切正常,到了第三圈姿态突然都乱了。正在吕梁往西安赶的叶培建总师接到电话,顿时泪流满面,心里想:我希望车从山上掉下去,把我摔死。

“卫星丢了,想死的心都有了”,这次发射失利让他记了几十年。他说:“我觉得我无法交待,我很自私,摔下去我是烈士,卫星丢了我无法交待,那个卫星太重要了。责任比命大,没有这种责任心,我们很多事情是干不好的。”

叶培建,1945年出生于江苏泰兴,父亲是一名军人。高中毕业时,本想选外交专业的叶培建听从了父亲的意见,这位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兵对儿子说:你学工科,学航空。

听了父亲在朝鲜战场受尽美国飞机轰炸的气时,填志愿那天,叶培建一口气议案了好几个航天专业:第一志愿北航,第二志愿南航……可是最终被浙大无线电系录取。

 

 

大学毕业后,叶培建在航天部的卫星总装厂当技术员,高考恢复后顺利考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502所两个研究生,然后赴瑞士留学7年,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。

也有同学劝他,这样好的条件就不要回去了,但叶培建想起了父亲的期望,更是因为出国前教育部一位副部长的一段讲话:全国的几千万青年,能上大学的有多少?能出国留学的有多少?

那时候,叶培建在瑞士留学一个月生活费要600法郎,而当地难民最低保障是800法郎,但是即便是这600法郎,算下来也需要国内40个工人不吃不喝,才能供他留学。所以,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有多大。

 

 

在瑞士留学期间,叶培建有机会第一次见到了月壤,于是他就把照片拍了下来,回来以后发给每一位主任设计师。叶培建说:“中国也要拿回月壤,就靠你们了。”

100-1等于0

1985年,叶培建从瑞士学成归国,在502所负责“红外热轴探测系统”的开发工作,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,他和技术人员背着仪器在晋煤外运每一站。

1995年,叶培建作为技术负责参加了深圳股票VSAT网的的设计工作,用卫星为股票交易做技术保障,这是卫星应用领域再一次创新,在经费缺乏的90年代,为航五院搞回不好经费。

 

 

2000年,叶培建担任总师的资源二号01星发射升空,团队耗时10年研制而成,也是叶培建作为总师研制的第一颗卫星。它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,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国防上都寄予厚望。

火箭发射时,叶培建和团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开车往西安的卫星测控中心赶,卫星上天后围绕地球前两圈都十分正常,到了第三圈却突然失去姿态,失去控制。

消息传来,叶培建刚好在吕梁山区的路上绕山,一听到卫星丢了,一下子泪流满面,想跳下山去的心都有了。“国家那么信任我,让我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。卫星造了10年,花了那么多钱,在我手里出了问题,我怎么交代?”

 

 

不过,一顿难过和自责之后,叶培建很快就冷静下来。他知道卫星上的电池可以续航7个小时,故障的原因是地面发出的指令有问题,导致卫星姿态改变。

在吕梁崎岖不平的山路上,叶培建一面指挥地面人员重新编写程序,一方面叫司机加快速度屏幕往西安赶。

当卫星再一次经过我国上空时,修正后程序被发送到卫星,随即修正了状态,实现了“起死回生”。后来这枚卫星寿命超过设计时长,顺利和以后的卫星形成“三星组网”,被称为“精品卫星”。

 

 

航天人有一句话叫:“100-1等于0”,我做得再好的一个东西,你这个小部分没有做好,就可能是失败。所以我要求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做每一件事情,都要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。你不这么看待,轻描淡写、掉以轻心,就很可能失败。所以说责任大于天。”

我们要创新

2000年,探月工程立项准备工作正式开启,55岁的叶培建成了候选人之一。4年后正式立项,叶培建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,确定了探月工程“三步走”的战略。

 

 

叶培建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究团队,面临封锁,自主研发从零开始研制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。据他回忆:“当时方方面面都不足,缺乏元器件、没有任何地面的试验条件……甚至连怎么飞到月亮都不知道。”

经过三年研发,“嫦娥一号”被研制了出了,计划在2017年4月份发射,这样就是亚洲第一颗探月卫星。可是因为一款兄弟型号发射出现问题,所以延迟了6个月发射。结果日本抢前在9月份发射,我们变成了亚洲第二。团队非常难受,但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他们只能承受,因为他们牢记:100-1等于0 、“责任比命大!”

 

 

2010年国庆节,“嫦娥二号”顺利发射,为二期落月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其实“嫦娥二号”是“备份星”,因为“嫦娥一号”已经取得成功,对于是否发射,内部存在很大争议,叶培建力排众议:必须发,再花点钱获得更多成果怎么了?

 

 

3年之后“嫦娥三号”顺利完成登月任务,其“备份星”——“嫦娥四号”发射又陷入了争议,这次是为了具体执行什么任务。

当时,很多人主张稳妥,要像“嫦娥三号”那样继续落在月球正面,这次叶培建语重心长的对大家说:“嫦娥四号”在月球背面着陆,“我说我们要创新,干一点别人没干过的事。”

 

 

月球背面是人类未曾探访过的地方,叶培建根据考量建议必须登陆月球背面,决议时他坚持只有登陆月球背面他才签字。

2019年元旦刚过,“嫦娥四号”登陆月球背面。美国航天局的官员说:以后我们不能说中国人只会跟跑,他们开始领跑了。

 

 

2020年,12月3日“嫦娥五号”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,坐在椅上的叶培建腰疼的起不来。75岁的老院士说: “我是个干活的,扛得住要扛,扛不住也要扛。”

最终“嫦娥五号”顺利带回1731克月壤,虽然比设计时2000克少一些,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先进的地方:“我们既有表取又有钻取,我们还能给中国的科学家、世界的科学家提供最新、最年轻的月壤,可以有很多科学的产出。”

 

 

事实也证明,我国用最少的月壤,研究出了最多的科研成果,“嫦娥石”等一系列发现都以中国汉字来命名。反观美国6次登月,一共取回382公斤月壤,成果并不多。直到“嫦娥五号”月壤时,他们还在强调:科学无国界,探月成功应该共享。

 

 

探月、探火、小行星探测……我国一系列的深空探索计划稳步进行,花甲老翁每次发射都会到现场,用他的话说:“我最怕人家说我老了,我觉得还能干点事。”年轻的科研人员说:“叶老只要坐在那里喝咖啡 ,我们就觉得心里有底”。

 

 

奉献50余年夜以继日,感谢“人民科学家”叶培建。

 
期刊投稿
期刊订阅